颗粒无收 屡遭资本市场拒之门外 初创企业见完200家投资机构
来源:网络 热度:160℃ 2024/10/22 21:45:23
广告位26:文章内页(全站)

这是一家北京老牌VC基金的真实经历:内部一家明星被投企业,经营稳健,每年有3亿元的营收,净利润也有大约3000万元。由于市场变化,短期内无法实现IPO。迫于给LP回款的压力,投资人开始忙着转让项目的 老股 。
但进展并不顺利。该基金接触了不下200家机构,参与尽调的有5、6个,但最终能出价的基本没有。该VC基金老大有些无奈,有利润、经营得比较好的企业尚且如此,那些还在亏损的项目情况可想而知。
去库存
去库存,正在成为一级市场的另一番景象。
退出之困,连老股也卖不出去了。今天绝大多数投资人,无论曾经取得过多少成绩,无不在为退出费尽心机,甚至后悔前两年投在了高点。
错失高价机会
想起一位投资人讲述的真实经历——多年前,他成功投进一家新能源企业,公司很快就融到了C轮。当时创始人曾开出高价希望他退老股,转给更有实力的资方。但这位投资人坚定持有,寄希望于IPO赚大回报。
但时过境迁,IPO变得遥远。现在他正在积极卖老股中,价格早已低于创始人C轮时开出的价格。
供大于求
当下的一级市场堆满了这样的故事。市场上希望退出的资产,远远大于愿意承接的资产。一些GP喊出的价格却远高于等待退出,真实退出情况比想象中严峻
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VC/PE支持的IPO共87家企业,背后涉及438家机构,有IPO的机构数同比下滑47.5%。其中,2024年前三季度收获4个及以上IPO的机构共10家,仅为去年同期约两成,VC/PE通过IPO退出的难度升级。
从账面价值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VC/PE通过IPO退出的机构所持IPO企业股份账面总价值(按发行价计)为940.27亿元,同比下降68.1%,退出价值和收益水平严重收缩。
万亿创投堰塞湖
如用在中基协备案的直投基金和母基金在内的所有基金,对基金期限做一个定义,估算下来有6.8万亿的基金进入到了延长期,有将近12万亿的基金现在进入到退出期。也就是说,退出+延长期的基金规模已经达到19万亿。
多渠道退出
IPO通道紧缩,VC/PE开始探索和考量更多元化的退出方式。毕竟在成熟市场里,即使最后IPO退出收益占比高达70、80%,实际发生的IPO退出数量上也只占10、20%。
于是,并购被寄予厚望。对于股权投资基金来说,并购退出周期短,是较为理想的将纸面财富变为真金白银的方式。业内流传着不少投资机构牵头项目创始人寻找买家的传闻,大家都在调整心态,寻求落袋为安。

并购退出也非易事
但实操来看,并购退出并非易事。一位券商朋友与不少投资机构聊完的感受是,大家对并购退出难度仍有担忧,有的甚至觉得IPO反而是相对最便捷的退出路径。
整体来看,退出之困,考验着基金的退出能力,也考验着投资人的耐心。
特别声明:本站属个体站点,非官方网站。本站的文章内容由系统自动采集,不保证其真实性,敬请自行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并请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