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但对苹果至关重要的战略 Apple Pay
来源:网络 热度:126℃ 2024/10/22 21:45:13
广告位26:文章内页(全站)

2014 年秋季,随着 iPhone 6 的发布,Apple Pay 正式登场。库克在发布会上引用了 《纽约时报》对移动支付市场的描述:“移动钱包的概念已经存在了很久,但从未实现”。苹果准备改变这一点。
同年,国内移动支付革命也拉开序幕。卫星支付接入滴滴打车,并通过“卫星红包”一夜之间吸引了数百万用户。马云将这一事件比喻为“偷袭珍珠港”。自此,支付宝和卫星开启了一段针锋相对的竞争。
2016 年初,Apple Pay 正式落地中国。当时,“扫码支付”已遍地开花,很多人并不看好 Apple Pay 的发展前景。十年过去了,Apple Pay 确实没有成为国人日常支付的首选方式,但它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

今天,Apple Pay 不仅仅局限于“支付”。它通过拓展公交卡、门禁卡、车钥匙等多个场景,让“钱包”应用成为苹果生态矩阵的关键一环。
回顾 Apple Pay 的十年:用「老技术」做「新产品」
Apple Pay 的技术基础并不复杂,主要基于近场通信 (NFC) 芯片和生物识别认证。
NFC 技术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提出。80 年代后期,索尼基于这一构想开发了非接触式 IC 卡技术 FeliCa。1994 年,FeliCa 最早应用于香港的八达通卡,之后又被日本铁路公司 JR 应用于 Suica 西瓜卡。
2000 年代,FeliCa 及类似的 IC 卡技术在东亚地区得到广泛普及。公共交通公司纷纷发行自己的公交卡,并围绕公交卡打造小额支付生态。在日本,便利店、小餐馆、自动贩卖机都支持公交卡支付。香港和台湾也出现了类似的业态。
2006 年,JR 东日本推出了“Mobile Suica”,将 FeliCa 芯片植入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上的 Java 应用充值,并用手机刷乘火车、公交和购物。这是 iPhone 尚未诞生的功能机时代,比 Apple Pay 早了 8 年。
这段时间里,业界充分认识到了 NFC 技术用于“授权支付”的优势。因此,早期的智能手机,特别是安卓机,基本都内置了 NFC 芯片。但问题在于:怎么用?
美国和亚洲不同,美国没有发达的公共交通,大部分人常用的支付方式是信用卡。信用卡的历史比 IC 公交卡悠久得多,从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普及,但却没有实现电子化。
围绕信用卡的支付生态在美国过于稳固,想要推倒重来几乎不可能。苹果找到了 Apple Pay 的核心密码:用 NFC 模拟信用卡。
Apple Pay 的解决方式很简单。苹果与银行和信用卡组织合作搭建了一个服务框架。苹果将用户的信用卡信息存储在 iPhone 上。每次刷卡支付时,iPhone 都会“模拟信用卡”,发送一个信号到 POS 机,进行“刷卡”。
对于用户来说,Apple Pay 的最大优势在于便利。过去,需要拿出实体信用卡并签名授权才能完成支付。现在,只需要用 iPhone 认证指纹或人脸,靠近 POS 机即可
特别声明:本站属个体站点,非官方网站。本站的文章内容由系统自动采集,不保证其真实性,敬请自行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并请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