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 生态宜居 多国媒体人在喀什感受绿色盛宴
来源:网络 热度:706℃ 2024/10/20 20:09:50
广告位26:文章内页(全站)

对于纳米比亚每日新闻网总编辑温塞尔·马瓦拉来说,漫步丝路明珠喀什古城,印象最深的便是与历史街区和谐相融的重重绿意。
古城街头巷陌,几乎家家阳台装点着鲜花,庭院栽种着绿植。温塞尔·马瓦拉注意到很多人家院子里都种植果树,为人们提供烈日下的一方荫凉。在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期间,他和其他20多位外国媒体人士一起参加了喀什参访活动,在古城中感受一抹抹绿意。
喀什,一座含绿量如此之高的城市,让人很难把它同身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地理位置相联系。乘飞机从乌鲁木齐飞往喀什途中,俯瞰整个城区,更会被不同层次的绿所吸引:作为城市绿肺的小亚郎湿地公园,让居民实现推窗见绿、转角见美的宜居生活;经过生态治理后的吐曼河城区段,如一条绿带穿城而过,成为居民亲水的生态走廊;更不用说喀什街头处处可见的笔直的白杨、婀娜的垂柳、高大的法桐……
尼泊尔人民信仰周刊主编基绍尔·什雷斯塔也被喀什的绿意所吸引:天气很好,不冷不热,特别宜居,只需要看看天空你便知道。这里的绿色有益健康,人们植树造林,为一代代人制造氧气。
时隔八年重游新疆,他真切地感受到当地巨大的变化,不仅是林立的高楼、便捷的交通网、完备的基础设施,他更对这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感到惊叹。
近年来,喀什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打造出一张绿色发展的新名片。
温塞尔·马瓦拉对沙漠有种特殊的感情,因为他的家乡纳米比亚,同样拥有一片广袤的沙漠――纳米布沙漠。我的家乡终年干燥少雨,和喀什很像。不同的是,我们那里的沙漠寸草不生,而在喀什的土地上,竟能种植出多种食物,实在令人惊叹。
温塞尔·马瓦拉所说的食物之一,便是喀什帕哈太克里乡(简称帕乡)种植的特色海水稻。深圳援疆企业――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将可以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海水稻带到了这里,进行培育、示范和产业化推广。目前,当地海水稻年产量已达到6700吨。
帕乡党委书记李笃民告诉记者,这种水稻品种抗逆性极强,甚至在沙漠等干旱地带也能生长。当温塞尔·马瓦拉听说这种水稻是耐旱品种后,便捡起一支饱满的稻穗,细细研究。我的家乡也刚刚开始尝试种水稻,但由于气候干旱,只是小规模种植,或许这一品种会适合生长在那里。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帕乡1.5万多亩海水稻田已是一片金黄,参访的海外媒体人士纷纷在稻田边打卡留念。李笃民说,水稻还有10天左右就要全面收割了。从无人机播种,到机器收割和水稻脱粒等,已实现90%机械化、自动化。
在帕乡尕尕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米仓库,克罗地亚《晨报》主编玛丽亚娜·塞韦尔·托特和阿曼马斯喀特媒体集团总经理法迪·凯塔尔各自捧起一把大米,先闻后尝,赞不绝口。真的很香!品质非常好!

我们的水稻不打农药,用昆仑山雪水和地下泉水灌溉,产出的是100%绿色无公害大米,所以闻着香吃着更香!李笃民说。
帕乡的地下泉水滋润着万亩水稻,也孕育出帕乡稻乡泉村小桥流水人家的疆南水乡景致。到访的海外媒体人士沿着村中小径漫步,河水穿村而过,悠然流淌,林荫下曲径通幽,纤尘不染。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虫滋生。2019年起,稻乡泉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治理工程,打造绿地、清理湖面、清填垃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乡村建设,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特别声明:本站属个体站点,非官方网站。本站的文章内容由系统自动采集,不保证其真实性,敬请自行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并请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